·2017-7-26 公 告
·2011-12-14 苏州东吴博物馆邮箱dwbwg2011@163.com
·2010-12-16 东吴博物馆网站已开通,欢迎访问。
 
  首页 展馆介绍 参观指南 馆藏鉴赏 收藏鉴赏 教育园地 在线咨询 文博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宜兴陶瓷天下名
信息类别:文化研究  发布日期:[ 2014/12/3 9:38:59 ]  选择字号【 】  收藏本文

摘自: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主办的《瓷粹》第35期,荣获古陶瓷文论评选二等奖。
作者为江苏省当代著名杰出收藏大师,苏州东吴博物馆馆长。
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地处长江下游苏南的太湖之滨,与浙江、安徽搭界,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交通运输便利。山区盛产瓷土和竹木薪炭,为发展陶瓷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因此,得天独厚的宜兴陶瓷产业自古发达,至明清已形成自已独特的产品优势与特色,名扬四海。
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海南省万宁市举行的“2012 中国南海出水古陶瓷与南方色釉陶瓷学术研讨会”,是中外陶瓷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围绕“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石湾、宜兴、景德镇等窑,烧成了异彩纷呈的各色釉瓷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色釉陶瓷器的烧造工艺”等学术议题,开展热烈讨论。我们来自江苏苏州东吴博物馆的代表,携文赴会,以宜兴窑陶瓷器相关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著名画家陈逸飞参观陈凤九藏品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和中国社科院上海金城学院院长孙一鸣教授一行参观东吴博物馆


一、 宜兴窑青瓷 历史悠久
宜兴陶瓷业的中心在其南部山区和水网地带的交接点丁蜀镇一带。
宜兴的史前制陶业,根据近年来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骆驼墩、西溪遗址等出土陶器推断,最早距今约有七千年。陶噐以夾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灰陶及黒皮陶。能初步地掌握窑中的烧成气氛。利用还原气氛烧成灰陶;利用闷窑渗炭法烧成黒皮陶。属于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晚期良渚文化系列。

苏南吴国土墩墓出土几何印纹硬陶器

商周时期,宜兴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特征。大家知道,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和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建国六十多年來的考古实践证明,烧制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瓷是江浙地区吴越民族的历史功绩。現已查明浙江湖州德清窑为中国“瓷之源”,商代的龙窑已能大量烧造原始青瓷。吴、越两国同族,“接土邻境,圵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呂氏春秋• 知化篇》)并名列春秋五霸,在先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为孪生姐妹,吴越地区考古发现,商周窑址常见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同窑合烧的情况,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多有发現這样兼烧的窑址;也有的是分专窑烧制。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上海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闵行发掘相当中原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考古中,出土了青釉和黒釉残片。有学者根据科学测试结果认为,“马桥夏商样品是目前所发現的我国最早的原始瓷。”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善卷乡五洞桥,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在这些遗存中,有的可能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现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吴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这里仅例举个案足见冰山之一角,如镇江博物馆1975 年发掘的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这是一座土著吴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内共葬有16 个墓,随葬品种类为夹砂红陶炊器、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器71 件,包括坛和罐;原始青瓷器124 件,器形有罐、豆、盅、盘、器盖等。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处吴国土墩墓群计有一百多个土墩,这样的土墩墓群当地群众往往称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区(包括皖南)有数百处之多。据对宜兴丁蜀镇出土原始瓷的理化测试数据,与浙江的德清、肖山和绍兴出土的周代原始瓷胎、釉的化学组合中,宜兴原始瓷器胎中的AI2O3 含量与Fe2O3 含量均稍高;而在釉的化学组成中,宜兴的釉中含有1.7﹪ P2O5,浙江的釉中则无此成分。再与苏南宁镇地区土墩墓中出土的周代原始瓷胎釉的测试数据相比,则与宜兴出土的相似。在宜兴张渚镇附近西渚乡的吾桥遗址,曾先后出土过16 艘满载陶瓷的春秋战国时期独木船,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宜兴窑陶瓷的外销繁盛景像。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苏南吴地出土的面广量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并非全来自越国窑场,相当一部分应该是由宜兴窑烧制再通过水路输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吴越地区特产,是我国原始瓷的发源地域。﹙图一,二﹚

图二、苏南吴国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

图三、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盘口壶

图四、宜兴窑烧纸的六朝青瓷唾壶

宜兴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据上世纪50 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计发现窑址达20 余处。众多的窑址表明,当时宜兴陶瓷生产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汉代窑,其主要产品是釉陶和早期青瓷,器物种类有壶、罐、罍、瓮等。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江苏。北方长期战乱,南方比较安宁,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青釉陶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秞瓷器向鼎盛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便是在六朝时期。宜兴六朝瓷业兴盛于西晋,是和周氏家族息息相关的。西晋“平西将军”周处家族是东吳、两晋时期江南大门阀士族,“三代显贵、一门五侯”。他们不但政治上享受世袭特权,经济上则操纵着当地的农、商、手工业。周氏显赫的地位导致,宜兴青瓷商品行销江南地区。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六朝窑,其产品已全属青瓷,在质量上有精有粗,精者与同期越窑产品不相上下。器物类别以日用器皿碗、钵、盆、洗、壶、罐为主,同时烧制俑、灶、水井、鸡笼、猪圈等丧葬明器。其中不乏魂瓶、神兽尊、镂空香熏一类的精品,如宜兴西晋周处家族墓出土的青瓷器。上世纪80 年代,我们亦曾对宜兴六朝及唐代窑址作过考古调查⑥。宜兴六朝青瓷经理化测试, 釉的化学组成中CaO 的含量高于浙江上虞的西晋越窑产品, 而釉的Fe2O3 的含量低于越窑, 另外还含有1 ﹪左右的P2O5 ;而胎中的AI2O3 和Fe2O3 的含量则低于越窑。根据目前的发現,宜兴六朝窑的窑炉,有圆形半倒焰窑和龙窑两种。烧成温度1260±20℃。﹙图三,四)
唐代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在唐五代,宜兴境内继续用龙窑烧造青瓷。经调查,其主要烧造地点有:南山西北麓的小窑墩、丁蜀镇西南的涧众窑、张渚镇归径乡的棚山和真武殿山的南北麓等,其中小窑墩始烧于唐代早期,涧众窑为中晩唐,归径窑约当唐晩五代时期。1976 年南京博物院对涧众龙窑作过正式发掘。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噐,产品有碗、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见,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根据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扬州,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 ~ 35 ﹪。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
二、 宜兴紫砂器  独树一帜
在宋代,我国陶瓷业商品经济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以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为领军,全国各地窑场林立,烽烟四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宜兴窑与时俱进,积极开拓,不断创新陶瓷品种。就这样,名震中外、一枝独秀的中国名陶--宜兴紫砂器,在北宋中叶诞生了,从此,文人诗中开始提到“紫泥新品”。紫砂茶具至明清尤为骚人墨客所偏爱,见诸诗词歌赋,不绝如缕。
丁蜀镇附近宋代紫砂窑址的发现,是宜兴古窑址普查中的一项重要成果。1976 年,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在丁蜀镇羊角山附近发掘出紫砂古窑址和大量早期残废品积堆,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龙窑,窑宽1 米左右,长10余米。紫砂器产品以壶类为主,罐等次之;壶的形制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具有宋代流行壶的形式特征。据测定数据,其化学成份与近代紫砂器相同。经鉴定,古窑年代可早到北宋中期而发展于南宋,基本解决了紫砂器的起源创始问题。之后,2005年至2007 年,由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办及宜兴市陶瓷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宜兴市丁蜀镇蜀山紫砂窑址进行的发掘,是中国陶瓷考古史上对紫砂窑的第一次正式考古行为,发掘面积500 平方米,发现各期窑床遗迹10 处,出土紫砂、均陶和其它日用陶器标本30000 余件,基本厘清了蜀山窑址自明代晩期到60 年代烧造陶器的主要品种、器类,为今后宜兴陶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宜兴紫砂器创始于北宋而兴盛在明清。紫砂的兴起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传说神农时代就有了饮茶的习俗。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普及百姓家。那时人们将茶叶像中药一样放在容器中煎煮来喝。宋代的饮茶方式变为冲点,把碾碎的茶叶末打成茶膏或圧制成饼状,然后用水冲开,产生许多泡沬。斗茶时尚成为,以冲出的泡沫持久为胜。至明代,制茶改用原生态的芽叶,饮茶方式也随之变为沏泡,紫砂壶宜茶的优点从此凸显,受到世人追捧。
宜兴紫砂器自明清盛名,成为中国名陶,享誉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实用性;二是艺术性。在实用上紫砂壶用于泡茶注茶,其性能“色、香、味皆蕴”已成定论,成为考察紫砂原料构成特点,乃是“泥中泥,岩中岩”。紫砂泥产于宜兴陶瓷产区附近的“甲泥”矿内,深埋于山腹之中。紫砂器实用性取决于它的透气性,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 ﹪以上。据宜兴陶瓷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紫砂泥中所含水云母、石英、高岭土、赤鉄矿等矿物成分比例适当。在成矿时矿土已配比好了”。因而是烧成后使色泽达到深紫与沉静的因素。1984 年宜兴陶瓷公司的《调查与研究》:经过测定,紫砂泥矿的“泥质物细而均匀”,其抗折度强,可塑指数高,粘接能力大,是它有利于工艺装饰的内因所在。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也宽,为1190—1270℃,明显属于一种炻器形材质。因此,紫砂器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光润。“宜陶宜壶”,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宜兴独树一帜的特有宝藏。再论紫砂噐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种无法相比的。归纳紫砂器造型形体主要可划分为几何形、自然形、筋纹形三大类,各类形体均有严谨的规律依据。
(一)几何形体,又分为方形与圆形两种。这两种器型,均以几何形线条装饰壶体。圆形器的造型规则要求“圆、稳、匀、正”,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器型上则要求“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方型器造型规则要求“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幅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挻、富于变化”,达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
(二)自然形体。是一种模拟自然物体形态的壶艺,必须在壶身上装饰一定的浮雕、半浮雕、浅雕等手段。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出自然,而高于自然,将自然物体予以变化和加以发展,把夸张寓于象真之中”。既不同于象真艺术,又着意于风格潇洒,给人以最好的艺术享受。
(三)筋纹形体。造形特点是将壶体分成若干等分,再组成精确严密的正体结构,然后统一成完整的壶体。这种形体是在砂器早期六方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筋纹形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印衬,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硝,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色合理。”其工艺手法的严谨程度,简直达到无微不至,无以复加,无比严密的程度。上述三类造型形制,几乎包罗万象地函盖了自然尘世中各类形制的创造性,因此紫砂器形丰富无比。《阳羡名陶录》云:紫砂器的造型“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是数百年來无数艺人创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我国陶瓷艺苑中,历史文献记录得最多的,莫过于紫砂器名工艺师。
文献中确切记载紫砂器的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龚春学习金砂寺僧做紫砂壶开始的。在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良、元畅、时朋“四大家”。后有李茂林和时大彬,时大彬是明晩期紫砂器成就最大者,成为一代紫砂宗师。善制小巧玲珑的紫砂壶。他收了很多弟子,其中以李仲芳、徐友泉最杰出。入清以后,宜兴以紫砂器为代表的制陶业迅猛发展。据文献记载,在乾隆之前,宜兴已成为“万家烟火”的繁华城镇。
清代宜兴紫砂器生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烧造量大,远远超过明代;(二)器型品种增多,除壶、杯、茶叶罐、炉等茶具一类器物大量生产外,各类陈设品及玩具等新的造型品种大量涌现。特别是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的仿各式瓜果的紫砂象生器,如核桃、茡荠、花生等,更是清代宜兴制陶工匠的得意之作;(三)清代宜兴紫砂茶壶突破了明代那种粗朴的样式,由筋纹形向自然形发展,如借鉴各种花果树木造型的壶式、仿古铜器样式等,出现了更加生气蓬勃的局面;(四)制紫砂器的泥料也有很大发展。除朱泥、紫泥外,又出现了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的泥;(五)正式成为宫廷御用器的“宫廷紫砂”。根据现有清宫旧藏紫砂推断,其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年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批(有400 多件宜兴紫砂器)鲜为人知、流传有绪、档次更高的紫砂茶具、文房清供等,它们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作,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文人用品,与市井茶肆使用的大众用器更有天壤之别,充满了贵族气息。另外,在紫砂器的装饰艺术上,除了自体造型以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镶嵌装饰(包括镶嵌金、银、玉)、包银、锡装饰,满釉装饰、粉彩装饰、绞泥装饰、泥绘装饰及最为常用的陶刻装饰等。这里只简要讲一下彩釉装饰。它是在烧成的紫砂器上用釉彩绘画或满身挂釉,再以800℃低温二次烧成的一种装饰方法。这种装饰工艺显然是受瓷器釉上彩工艺的影响。如紫砂画珐琅彩、紫砂粉彩等,都始于康熙宫廷御制,而后才流行于民间。

图五、明“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壶

图六、时大彬茶叶罐
 
图七、陈用卿壶
 
图八、惠孟臣壶
 
图九、陈鸣远宫灯式壶

至清代,制造紫砂器的著名匠师层出不穷。清初有陈鸣远,其善翻新样,雕缕兼长,工艺精湛。同时刻款的书法亦很有功力,是清代初期最著名的一代大师。在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的紫砂艺人主要有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王南林、杨继元、邵基祖等人,他们的制品均极精致,除承制宮廷御用器外,有的还远销日本。乾隆、嘉庆之际,名匠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等人。在嘉庆、道光时期,又出现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溧阳知县金石家陈鸿寿(字曼生)合作,开创了把紫砂工艺和诗词、书画、雕刻结合起来的新路子。在道光、咸丰年间,还出现了紫砂高手邵大亨,其作品以浑厚淳朴見长。宜兴紫砂陶器自明代以來,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亲和力享誉全球,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致。
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明清及民国的紫砂壶等茶具300 余件,基本涵括了各时期名头大家的作品,更有许多珍品神品。如明代时大彬款的梨形、灯笼形壶及茶叶罐(图五,六)。传说时大彬好酒,酒后专心造壶,自已要求十分苛刻,稍有不满就砸碎,因此他的传世作品不多见,“时壶名远甚”,“宫中艳说大彬壶”。还有陈用卿、惠孟臣等名家名作(图七,八)。清初的陈鸣远是紫砂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大大拓展了紫砂的表现力,赋予紫砂灵动优美的新姿。(图九)为东吴馆藏陈鸣远宫灯式壶。
三、宜均釉陶 别开生面
宜均是宜兴明清时期生产的一种挂釉彩陶器。宜兴均釉陶在明代中叶被称为“宜均”或“欧窑”,是宜兴陶艺中可以与紫砂相媲美的艺术品。宜均素以形制端重、浑朴妍整、釉彩绚丽、气韵生动、品种丰富而著称于世。宜兴均陶享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美誉,名垂史冊。由于其丰沛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含量而取得皇室宫廷的青睐,历来受到人们的珍视。
宜均是受宋代钧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但在制造工艺等方面与钧窑釉绝然不同。例如宋钧用还原气氛,而宜均则用氧化气氛烧成,效果与变化多端和自然流淌的宋均釉有别。宜均釉的主要特点是釉料中加入含五氧化二磷的石灰汗作熔剂。此类物质既使釉料中呈色的金属物质熔解,又产生美丽的颜色和乳浊感。用含铁、铜、鈷、錳的物质作着色剂,生坯施釉,龙窑柴烧工艺,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釉层肥厚,釉色深暗,坳兰的底色上十分自然地点缀着点丝状戓片状的乳兰色,尤如仲夏夜空,繁星闪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釉面开片细密,不甚透明,浑厚古朴,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白泥制成,紫胎用宜兴紫泥制成。因此,在陶瓷园地宜均为异军独起,别开生面。
文献记载宜均釉陶器盛行于明代中期,高水平的制品达到宫廷御用标准,被皇家征用。明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二“均窑”条曰:“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万历年间,曾两次到宜兴的王穉登在其《荆溪疏》里也讲到:“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获值稍高。”可見宜均在万历时就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明代后期生产宜均的作坊很多,最有名气的窑场是所谓欧窑。据《饮流斋说瓷》云:“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欧窑的釉色,“以天青、天兰、云荳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陶雅》)在欧窑的釉色中,灰兰釉色最足诊贵,这种釉色在灰墨、灰绿之间,“灰中有兰晕,艳若蝴蝶花。”欧窑品种繁多,形制多样。有“花盘奁架诸器”及瓶、盂、尊、炉等,此外还有雕塑佛像。
清代宜均釉陶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以乾、嘉年间宜兴丁山镇的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烧者最著名,时称“葛窑”,蜚声中外。制品主要有火钵、花盆、花瓶、水盂等。他们继承了欧窑的传统,而色泽兰晕比欧窑又有进歩,釉彩丰富,均釉独绝。日本人最为推崇,称“均兰釉”为“海鼠色”、“海参色”。当时便被各国商家看重,高价收购,并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博览会,获得奖状和奖章。宜均产品畅销东南亚各国。光绪、宣统年间,鲍明亮宜均釉花瓶获南洋劝业会奖状。清代的宫廷宜均藏品以乾隆帝的最多,这些清宫宜均物品形制优雅,釉层肥厚,色彩匀净,光亮鉴人,代表了宜均釉陶器的最高水平。
四、结 语
综上述,江苏宜兴窑烧造陶瓷的历史发展进程,概括归纳起来可明显看出,这一窑口在我国千百窑群体中有她鲜明的个性优势和特长。第一、悠久性。宜兴窑从周代烧制吴越文化特色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开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可谓是为数不多的资深“老窑”了。第二、连续性。宜兴窑周代的硬陶和原始瓷、汉代的釉陶、六朝和唐五代的青瓷、宋元明清的日用陶瓷和紫砂器及宜均彩陶,连绵不断。相比其它很多窑场包括一些名窑,历史上往往因战乱或瓷土矿源的枯竭等原因,停产或废弃而中断。宜兴窑则从古至今一脉相承,陶瓷生产兴旺发达,芝麻开花节节高。第三、独特性。在我国及世界陶瓷行业,宜兴紫砂,独步天下,一枝独秀,名震中外,难能可贵。
众所周知,江西景德镇元代成功创烧青花瓷,明清成为官窑,为我国的瓷器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因而被加冕“瓷都”的桂冠。同样,江苏宜兴自宋代以来盛产名陶紫砂,别无它出,无以伦比,早在明代就嬴得我国“陶都”荣誉,当仁不让,当之无愧。

   [1]  
 
 
 
苏州东吴博物馆 版权所有 ©2024  苏ICP备10024122号  网站访问量:
地址:苏州市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鸿禧路20号  邮编:215151   电话:86 512 66167300   制作维护:大志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