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6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苏州东吴博物馆”
·2011-12-14 苏州东吴博物馆邮箱dwbwg2011@163.com
·2010-12-16 东吴博物馆网站已开通,欢迎访问。
 
  首页 展馆介绍 参观指南 馆藏鉴赏 收藏鉴赏 教育园地 在线咨询 文博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三尊过眼尽开颜
信息类别:文化研究  发布日期:[ 2014/12/3 9:38:19 ]  选择字号【 】  收藏本文

摘自: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主办的《瓷粹》第35期
受苏州市文物局委托,2012 年4 月10 日至14 日,中国古陶瓷学会组织青瓷专项专家组对苏州东吴博物馆《青瓷斋》展厅271 件青瓷展品进行划级工作。专家組由组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组员: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林士民;组员:浙江省杭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吴晓力组成。专家组的评议划级结果是:一级甲4 件国宝级文物中,就有“三尊”——莲花尊、熊尊、鹰尊。
6月19 日下午,笔者有幸在东吴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仰慕已久的国宝“三尊”,好不欣喜赞叹,深为古代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折服,真乃“三尊过眼尽开颜”!
稀世珍宝、佛教圣物——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特异器物。器高一般为50-70 厘米,侈口、长颈,鼓腹、高座。以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器身遍雕多层仰覆莲花瓣,分层贴以菩提叶、宝相花、飞天等纹饰,将刻花、浮雕、堆塑、模印、贴花等多种装饰技法融于一器。有的莲花尊由上而下多达7 层仰覆莲花瓣,肩有系穿、颈显修长,饰有花鸟云龙,纹饰繁复,上下辉映,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魏晋南北朝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大融合时期。受佛教艺术影响,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瓣纹。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莲花题材无处不见, 而莲花尊则是儒佛文化融合在青瓷上的突出体现, 佛教西来东渐的独特物证,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圣物。
    传世的莲花尊屈指可数, 最早为1948 年发现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和祖氏墓群的4 件,此后在湖北武昌何家湾南齐永明三年(485)刘觊墓、武昌钵盂山、武昌关山出土共3 件,江苏南京宋家埂出土1 件、南京麒麟门外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2 件,河南上蔡出土1 件,山西太原隋开皇十七年(597)斛律彻墓出土1 件,山东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1 件,还有河南鹤壁博物馆藏1 件,早年流失英国牛津阿胥莫连博物馆、美国堪萨斯市尼尔逊美术馆各1 件,计16 件(见吕成龙《中国古陶瓷发展与鉴定提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鉴定)。此外,尚有有数件散见民间。就其窑址而言,考古界争议较大,大多尚无定论,但按胎质、釉面、胎体、装饰,大致可分为北朝莲花尊(386 ~ 581)和南朝莲花尊(420 ~ 589)。
    据有关记载,形体最大的是1972 年南京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一对青瓷莲花尊,高85 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 厘米。其次为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两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7 厘米、口径19 厘米、底径20 厘米;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59.5 厘米、口径12.2 厘米、底径20.2 厘米。再次为1982 年6月在山东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59 厘米、口径13.1 厘米、底径16 厘米、胎厚1.4 厘米。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河南上蔡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49.5 厘米、口径17.3 厘米、底径6.8 厘米。1956 年湖北武昌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43.7 厘米。
最小的一件为1980 年4 月山西太原隋斛律彻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18.2 厘米。考古专家根据对国内7 件有墓志记载的青瓷莲花尊的研究,认定青瓷莲花尊流行于南北朝一百多年间,是莲花尊的繁荣期。但是,对莲花尊深入的系统的比较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气候。
东吴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高59 厘米、口径14.9 厘米、腹径28.5 厘米、底径16.5 厘米,虽口径、底径均大于淄川和庄村出土的青瓷莲花尊而位列第四,形体并非最大,但从已见的诸种青瓷莲花尊图录来看,其纹饰之繁复、层次之多重,造型之优美、釉色之青纯,无有出其右者,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 见封面图)
东吴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仅尊盖纹饰就有8 层之多。顶部钮呈方形,中有圆洞,与盖不通;2 层为圆形小平台;3 层为双瓣式俯莲8 片;4 层为上卷菩提叶8 片;5 层为圆形大平台;6 层为单瓣式仰莲11 片;7 层为菩提叶11 片;8 层为圆盘形带龇口的尊盖沿。这样精美华丽的尊盖,在已知莲花尊中,堪称独树一帜!
一般认为:这种形式的尊盖为僧帽形。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尊盖的形状如曼荼罗坛,且与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方形纽恰似塔顶方形平台。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 的音译,意译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 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等;在古印度, 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藏语dkyil-vkhor,音译吉廊,意译为中围,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中心。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意,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的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曼荼罗是藏传佛教的神秘宇宙形式,一般是一个圆形围绕一个方形,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以及很多藏传佛教建筑如红教的桑耶寺、白教的白居寺整体,黄教的布达拉宫红宫部分、大昭寺及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央建筑等,都是以曼荼罗的格局建造的。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徵的形式藏在这些曼荼罗之中。供奉曼荼罗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以曼荼罗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因此,这种曼荼罗祭坛式的尊盖,就奠定了莲花尊佛教圣物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东吴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宛如诰命贵妇,凤冠霞帔、琅嬛璎珞,婀娜多姿、步生青莲。尊顶部有一圈口沿,以承尊盖。沿下有一圈窄窄的向下收的斜面,以作为口与颈部的过渡,可见制作的精致与细腻。斜面下有略微突起的乳钉状双系。颈部上段,有3 飞天, 宽袍广袖、衣带飘逸,曲线优美、身段灵动。尊颈的中下部有3 道突起的颈圈,以区隔上下段。颈部下段,有6 神兽,虎视眈眈、威风凛凛,为曼荼罗祭坛护法。肩部有一圈小、一圈大2 层平台,作为颈与腹部的过渡。跨越平台与腹上部,有6 个桥形双棱系。腹上部有2 层堆塑的双瓣式覆莲,上层17、下层18,饱满丰腴、典雅庄重。覆莲下为贴塑的18 个宝相花。腹部是18 片堆贴的长形上卷的单瓣仰莲。仰莲下是18 片上卷的菩提叶。腹下部为2 层刻划的单瓣莲叶,上层寛短、下层窄长,各21 片。圈足部有2 层单瓣仰莲,上层堆塑14 片、下层贴塑15 片。仰莲下是15 片上卷的菩提叶。底部是足圈。细细数来,尊体纹饰竟有20 层之多。从以上描述可知,纹饰精美繁复、层层相应又疏密有致;技艺精湛细致、形式多样又浑然天成;在已知莲花尊中,堪称首屈一指!
在中国,自古以来莲就是洁身自好的君子象征,莲花圣洁高雅的韵味和清廉纯洁的寓意,深受中国人喜爱。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种理想人格;“青莲”谐音“清廉”,是廉洁自守的官箴。而在民俗中,更是寓意吉祥:莲花别名芙蓉,“夫容”也,常用来象征爱情,如青花瓷上常见藕生双莲,为“并蒂同心”,喻夫妻恩爱。“蓉”谐音“荣”,牡丹、莲花和白头翁,为“富贵荣华到白头”;鹭鸶和莲花,为“一路荣华”。“莲”谐音“连”,莲蓬加莲子,为“连生贵子”;三支莲花,为“连升三级”等等。
    莲花更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佛教八宝之一、佛教九大象征之一。相传佛祖出生后,即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莲就成了佛祖诞生的象征。从一世纪开始,佛祖塑像便坐上了莲台,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僧人打坐的典型坐法。据《大日经》:“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大雄宝殿上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之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也都端坐莲台。其余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天女)。佛国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经幡、帐幔、桌围、香袋、拜垫……,也处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色莲花。由此可见,莲花作为哲理和宗教的象征,是儒佛文化的共花。
融儒佛文化于一体的青瓷莲花尊,大多出自墓葬,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青瓷莲花尊是一种随葬器……是南北朝至隋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一定佛教意义的随葬器。其功用与汉晋五联罐、谷仓罐、唐宋元粮罂瓶、皈依瓶相似,都是为了安奉墓主灵魂”(刘毅:《青瓷莲花尊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54 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魏晋时期流行以安息死者灵魂的魂瓶随葬,莲花尊很有可能是取代魂瓶的随葬品,它不仅可安放灵魂,而且加入了佛教因素,能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于轮回之苦,进人涅槃境地。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参见桑拥军:《青瓷莲花尊身世之谜》,《鲁中晨报》2009.06.11)。
对于莲花尊是“为了安奉墓主灵魂”的“取代魂瓶的随葬品”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
首先,青瓷莲花尊一般成对出土,也见多件或单件出土,而安奉骨灰的魂瓶一人只须一个。其次,所见青瓷莲花尊大多有盖,盖上方钮虽有孔,但不通。而魂瓶蓋上均有孔,以便死者灵魂出入。再次,1993 年韩国学者发掘报告称:百济王宫内废寺金堂遗址与五层石塔间出土一片隋代青瓷莲花尊残片,与封氏墓莲花尊完全一致,实为南朝产品,但韩国研究者认为是北朝传入百济的。这显然不是随葬明器。
    再次,很多人认为:唐以前的尊一般都是盛酒器,青瓷莲花尊与佛教关系密切,而酒在佛教中被视为禁物,因此显然不是用来盛酒的。而佛教断荤食素是在梁武帝《断酒肉文》以后,时间约在普通三年(522)郭祖深上书建议“僧尼皆令蔬食”之后一段时间。而且梁武帝不但亲自主持了两次制断酒肉法会,还下了与周舍论断酒肉的五道敕文,可见当时推行断酒肉的难度之大,并非令行禁止、立竿见影。而在之前的南齐永明三年(485)刘觊墓中,就有青瓷莲花尊。可知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欧阳希君《莲花尊的比较研究》认为:“虽然莲花尊多出土于墓葬,但不能认为它一定属随葬明器,从其器型高大、装饰精美看,应为实用器或供器,为墓主生前喜好之物。笔者曾撰有《军持研究》一文,阐述军持为佛教用器,军持也多见于墓葬与塔基中,但并不表明军持是一种随葬专用器。因此,莲花尊应作为实用盛贮器、供器等,也可有多种功用,并不是专为随葬的明器。”
    笔者认同欧文的说法,青瓷莲花尊既不是随葬明器、更不是葬器魂瓶,而是实用器或供器,目前,已知的青瓷莲花尊,仅有20 多只,比元青花还要稀少。东吴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雍容华贵、器宇轩昂,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通体遍施青釉,釉色青翠润泽,薄釉处晶莹剔透、积釉处色如翡翠。妙相庄严,富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美轮美奂,蕴涵深邃的艺术境界。在传世青瓷莲花尊中,后来居上、独占鳌头,是不可多得的稀世国宝。
稀世珍宝、远古图腾——青瓷熊尊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一级甲国宝级文物“三尊”中的熊尊,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因为它蕴含中华民族远古的信息。
人文初祖黄帝( 前2697-2599 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始祖。据记载,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传说中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共主,因首先统一中华民族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与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祖先,居五帝之首。他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做过周文王老师。鬻熊曾孙熊绎以熊为氏,是熊姓之始。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荆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建立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扩展至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因而,熊为黄帝的图腾、也是楚国的图腾,故新郑黄帝故里的大鼎,三足不是饕餮,而是熊。这也就是为什么青铜器、古玉器和古陶瓷出现熊的形象的深层次原因。

南京博物院藏西晋青瓷熊尊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熊尊,高30.7 厘米、口径12.7 厘米。盘口,口沿下为颈,颈下肩部两侧各有一俯伏状小兽作系,小兽体型修长,与熊的体型粗短并不一致,但面部近似,姑且认为其为小熊。正面堆塑熊首,两耳招风、双目圆凸,鼻孔贲张、咧嘴龇牙,作威猛状;上腹堆塑曲尺形双臂,左手托一物,右手作施无畏印;腹部有一中缝,两边刻划下斜线表示体毛,两侧贴塑熊腿与熊足。背面正中由底部向上至背部堆塑一根粗长的熊尾,分为八节,强劲有力;两边刻划熊毛;两侧刻划粗壮敦实的后腿,与正面腿足呼应。整个熊尊的造型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是驱邪避凶的瑞兽。特别是其右手所作施无畏印,是佛教手印之一,意为“全然无惧的人”或“令人安心,平静者”,象征布施无怖给众生。其姿态是右手前臂弯曲,略成直角,手旋向外,开掌,手指向上伸直,上举于胸前。这一手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施无畏。熊尊的这一手印,正是施无畏,有着庇佑众生的深刻内涵。
据有关资料,1966 年江苏江宁县秣陵乡桥南村出土西晋青瓷熊尊,高8.5 厘米,灰色胎、青黄釉。作踞坐吃食状,右爪捧食置口中、左爪按膝,憨态可掬。通体饰茸毛状纹和卷曲纹,顶部有一圆孔,推测可能是作酒器或作水注之用,现藏南京博物院,被定为西晋青瓷精品。余者,如1976 年出土于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盘口青瓷神兽尊,造型绝非熊形,南京博物院定名神兽尊,而非熊尊;另一件浙江绍兴收藏家唐勤彪先生的藏品,大同小异,亦为神兽尊,而非熊尊;因此,没有可比性。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熊尊,胎质细密、器身敦厚,满施青釉、厚薄匀称,釉色青绿、莹润凝碧,是青瓷制作难得一见的上品。且造型神勇、刻塑生动,制作精良、装饰细致,以熊作器、独具匠心,是当时青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此器由上海博物馆夏君定先生作过热释光测试,年代距今1700 年,确定为西晋末期。
比之南京博物院藏国宝西晋青瓷熊尊,以体量之大、釉色之美、造型之精、神态之威,当以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熊尊为上。特别是文化内涵,前者只是表现了进食的憨态,寓意生活富足,内涵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熊尊,则表现了无畏魑魅魍魉、逢凶化吉、护佑众生、安定人心的深刻寓意,内涵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熊尊,实为罕见的青瓷艺术珍品,迄今尚未发现第二件,可谓寄寓中华民族远古图腾的空前绝后的孤品,是当之无愧的稀世国宝!

稀世珍宝、原始崇拜——青瓷鹰尊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一级甲国宝级文物“三尊”中的鹰尊,也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同样蕴含中华民族远古的信息。
鹰是原始先民敬畏、崇拜的猛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层(约公元前4300 ~前3600年),就出土了作为氏族守护神的陶鹰尊。在渔猎时代,鹰不但是矫健、勇猛的英雄象征,而且在先民的巫觋中,甚至把鹰自由翱翔的自然属性,神化为巫师与上天沟通的使者。楚、吴、越炽盛的巫风,影响着民间习俗和传统信仰。他们“尊天地,事鬼神”,把巫术活动提升到立国之本。原始先民在渔猎生产过程中,把鹰视为原始崇拜的巫术动物,则是理所当然的了。六朝青瓷器上大量的动物装饰,与巫术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而鹰尊,则是先民原始崇拜的典型青瓷重器。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青瓷鹰尊,高26.6 厘米、足径13.6 厘米。据专家鉴定,年代为三国东吴,距今约1700 多年。尊盖为鹰首形,怒目圆睁,鼓突于眉棱高企的眼眶之内,以表现鹰眼的警觉敏锐、目光如电。鹰口微张,勾喙锐利,作随时准备啄食状,以表现神鹰的雄鹫凶猛、英勇无畏。尊体即为鹰体,肩部贴塑四系,腹两侧阴刻双翼,腹下有堆塑两爪,背后有堆塑尾翼。鹰尊造型肥硕,以凸显鹰体的健壮强劲,而且比例协调,全无臃肿之态。鹰首精雕细刻、鹰体概括简约,青瓷鹰尊整体威风凛凛、雍容稳健,动静相宜、生动传神,这是古代工匠瓷塑技艺的高明之处。且施釉均匀润泽,釉色青翠雅正,如一池春水,清新怡人。

汉代绿釉陶鸮尊

值得指出的是,在有关研究文章中,对此类器物的描绘,常常含混不清。如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器物,有文章称青銅鹰尊、有文章称青銅鸮尊;有称河南省博物院藏西汉釉陶鹰壺、有称西汉釉陶鸱鸮壶;有称內蒙博物館藏西汉黃釉陶鹰壺、有称西汉黄釉陶鸮壶等。其实,鸮即猫头鹰,虽然与鹰同为先民原始崇拜的神鸟,但造型是有很大区别的。其显著的不同是,猫头鹰有两只斜竖的尖耳,以及长而尖的直喙;鹰耳却是平贴隐于毛羽间几乎看不见,以及短而尖的勾喙。这在鸟形尊上,也有明显的不同造型。如苏州东吴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绿釉陶鸮尊,就体现了猫头鹰的典型特征,与这件青瓷鹰尊的区别则一目了然。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的这件鹰尊在六朝青瓷中十分罕见,与莲花尊、熊尊同样是难得一见的稀世国宝。充分显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瓷塑艺人的审美情趣和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呈现出大气磅礴的王者气象!是不可多得、千载难逢的青瓷艺术珍品,必将载入中国青瓷艺术的史册,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1]  
 
 
 
苏州东吴博物馆 版权所有 ©2025  苏ICP备10024122号  网站访问量:
地址:苏州市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鸿禧路20号  邮编:215151   电话:86 512 66167300   制作维护:大志商务